【红色名村之二】—— 株木桥大战

株木桥大战遗址位于仙源乡株木村株木桥。这次战斗取得湘鄂赣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决定性胜利。1933年4月上旬,湘鄂赣边区的主力红军与国民党十六师彭位仁一部,在湘赣边境的万载株木桥进行了一次决战。这是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规模最大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次战斗。在这次战斗中,除集中了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外,还动员了近万苏区群众参加,是主力红军、地方武装和人民群众协同作战的一次重要战斗。

图:经过新农村建设的株木桥

战斗过程是这样的:

1933年3月底,湘鄂赣红军主力奉令向南昌挺进。此时小源根据地空虚。4月7日下午彭位仁部成掇侠旅伙同浏阳保安团3000余人从浏阳张坊越过界岭,先期侵占了小源西大门的株木桥。同时,国民党彭位仁第16师、罗霖第77师、陶广第62师分别从西、南、东三方逼近小源,向高村、鸡冠石进攻。

为消灭敌人保卫红色湘鄂赣省心脏,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约20000余人,以罕有的急行军速度由东返回,昼夜兼行160多里,于7日晚先后到达小源。当晚,在省委机关驻地月山下王家大屋,召开了有省委、省苏和省军区及各部队主要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决定先发制人,歼灭株木桥来犯之敌。作战总指挥部设株木桥之北面制高点九龙山九龙寺;红十六军攻击南面的神岭寨;红十八军占领湘鄂赣交界的界岭,负责堵击敌人的退路;红三师自东向西攻击敌人;各路游击队和赤卫队担任外围侦察、警戒;省苏主席王显德负责后勤和支前工作。苏区群众冒着大雨主动上前线抬担架、送茶饭,当时半桶饭送去阵地,雨一淋便成了一桶。

图:株木桥大战时红军据守的山头

1933年4月8日黎明,天下着毛毛雨。这时,被敌占领的凤竹窝、雷公坳、烂泥冲、黄狗窝、大郎冲等均在红军包围之中。当总指挥部燃起了三堆大火,发出向敌人进攻的讯号时,红十六军和红三师从南北两方发起冲锋。红三师一连的战士,沿着一条水沟,佯攻占据在大郎冲的敌军。红十六军七师七团攻击雷公坳前沿阵地,击败了敌军一个营,缴获重机枪3挺。

红十八军一开始连战皆捷,夺回了3个小山头。一五四团攻下了白门楼,缴获了6挺机枪。但当该团三连抢占第4个小山头时,敌人加强了火力,截断了三连与兄弟连队的联系,战斗处于胶着状态。

下午二、三点钟时,在红军猛烈攻击下,外围敌军全部被歼灭。敌人龟缩在株木桥和凤竹窝顽抗。红军总指挥部从九龙寺搬到肖家山。红军紧缩包围圈,双方相距不到两百米。不久,从高村和鸡冠石传来情报:国民党军七十七师罗霖部和十六师彭位仁部,正冒雨向小源推进。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前线总指挥立即决定:全体总动员,天亮前全歼株木桥残敌。决定由各部选拔300名富有夜战经验的连、排以上干部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编成挺进队(敢死队),下分五个小队。敢死队队长由红十六军七师一团二营营长高立三担任。

深夜11点钟左右雨停,整个株木桥山村显得特别宁静。挺进队在桥头集合,分成五路,摸向敌军重兵把守的凤竹窝和万寿宫,发动突然袭击。成批的手榴弹从四面八方飞向敌群。顿时,爆炸声、喊杀声震天动地。敌人从梦中惊醒,惊慌失措,不辨东西。

9日凌晨,敌人孤军无援,遭此重伤士气低落,只好收拾残兵突破红军包围,向浏阳张坊狼狈逃窜。株木桥大战,红军击毙敌人600多人,其中团长1名,营长2名,连长8名。缴获步枪1750支,重机枪13挺,子弹7000多发,手榴弹100多枚,其他军用品不计其数。当天,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为此在小源召开了祝捷大会。人们从五六十里外赶来参加,敲锣打鼓,鸣铳放炮,热闹非常。株木桥战斗的胜利,使蒋介石在湘鄂赣苏区发动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遭受失败。

株木桥战斗是湘鄂赣省级机关驻扎仙源时期发生在仙源的一场重要战斗。它的胜利是湘鄂赣苏区军民英勇斗争的结果。苏区人民,特别是仙源人民义务反顾、倾其所有,支援革命战争,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这是永远值得我们铭记的。

图:烈士廖壮之孙——廖志明,1943年10月生,中共党员,仙源卫生院退休职工,目前生活在仙源乡乐坪村上坪组

株木村基本情况:

株木村地处万载西南边缘山区,由株木村和界岭村两村合并而成,现有村民小组30个、农户840户人口3135人,党员53人、5个党小组、耕地面积5205亩、山林面积11000多亩,有小学一所,村级卫生室2个。土地总面积18.6平方公里,人均耕地1.46亩,是县级有机农业村。山地面积14000亩,森林覆盖率90%。其中,生态公益林3000亩,杉、松、杂用材林4400亩,经济林600亩,竹林6000亩(人均1.86亩)。

素材来源:仙源乡  《红色万载》、万载党建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