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县人武部组织部机关、退役军人事务局、专武干部和基干民兵共60余人来到县革命烈士陵园,开展以“缅怀革命先烈 矢志奋斗强军”为主题的祭奠活动。
此活动登上央视CCTV7国防军事频道!
(????点击图片链接观看央视视频)
烈士扫墓
在我县茭湖乡上峰村山腰上,有一座埋葬着45名无名红军烈士的墓地,从1950年开始,当地一家凌姓村民默默守护着这座无名烈士墓,至今已经70多年。今年清明,我县部分党员、学生代表来到这里,利用本土红色资源,线上线下结合,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在祭扫现场带领大家祭拜、讲解无名烈士墓来历的是村民凌端清,他是家中接力守护烈士墓的第二代传人,因疫情防控影响,他每年必到的儿子凌庄仁今年没有回家。
凌端清说:“1950年的时候,我父亲就会来这里扫烈士墓,一直到2014年腿脚不方便了,来不了,那就我接着扫,因为红军英雄抛头颅洒热血,为建设新中国作出了贡献,我觉得做那么一件事情,是有意义的也是应该做的事情,将来我年纪大了,我儿子他们还会继续扫下去,儿了老了,走不动了,还有孙子,我们世世代代都会扫下去。”
据史料记载,1933年4月,中共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驻地万载仙源(原名小源)遭敌人围攻。为保卫红色苏维埃,减轻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压力,红十六军、红十八军和红三师1万余人,于7日至9日在小源附近的株木桥歼敌600余人。同时,战争中45名伤势过重的红军战士不幸牺牲,被当地群众安葬在上峰村的高山上。1950年,凌端清的父亲凌高寿(2016年已故)经过烈士墓时,看到杂草丛生,想起儿时目睹的红军战士浴血奋战情景,便决定要好好守护这里,清理这里的杂草,就这样,凌高寿守了60多年。
2014年开始,凌高寿因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守护任务传到了儿子凌端清手上,8年来,孙子凌庄仁也会陪着凌端清一起守护。早些年虽然凌端清一家从半山腰的土坯房搬到了山下的安置房,离烈士墓的距离更远了一倍,但凌端清一家守护烈士墓的初衷一直没有改变。2016年,凌端清和凌高寿父子俩被评为“中国好人”,在他们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守护队伍,清明的时候大家会自发地来到这里,给烈士献上一朵鲜花,无名烈士墓也在当地政府和热心村民的关注下,几度修缮,愈发肃穆。
村民胡克丰说道,红军战士为了建设新中国流血牺牲,当时连名字都没有一个,值得我们世世代代学习,凌端清祖孙三代几十年如一日守扫烈士墓,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当地村民每逢清明,都会到这里来烧烧香、鞠鞠躬、献献花。
(记者:杨生)
我县各地
也用自己的方式
追忆先烈、遥寄哀思
马步乡
马步乡寨下小学组织开展“忆先人、寄哀思、继承先烈遗志、别样清明一样情”折纸和手抄报系列活动,引导全校师生铭记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追思为新中国献身的革命先烈。
(供稿:汪颖)
黄茅镇
黄茅镇组织机关干部、学校师生以及群众代表前往金钟湖烈士公墓开展祭扫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寄托对革命先烈的无限哀思,颂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祭扫现场,大家向烈士献上花圈和鲜花,致悼词,集体默哀,革命老战士为大家讲述红色历史。
在清明节前夕,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与黄茅镇政府还对军屯革命烈士公墓开展修缮保护工作。投入资金10万余元,按照通沟排水、坟茔堆土、修缮坟围、刻碑立文、道路硬化的形式进行全面修缮。守护英烈,就是守护一个国家的光荣记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经过修缮,墓地整体面貌焕然一新。
(供稿:周明昊)
茭湖乡
茭湖乡中心小学以“线下实践+线上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主题教育活动。
在无名烈士纪念碑前,师生列队向革命烈士默哀致敬,学生代表向烈士献词,表达对烈士沉痛的哀悼和深切的思念。此次活动倡导文明祭扫,采取敬献鲜花低碳环保的方式致敬先烈,全程通过钉钉直播的方式,组织全乡师生线上观看。
(供稿:钱琦)
县三小
万载县第三小学组织全校师生登录江西文明网,参与网上鞠躬、献花与寄语活动,通过“指尖”祭奠,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同时,学校邀请湘鄂赣革命纪念馆的宣讲员为全校师生讲述万载红色故事,教唱《中央军政学校第五分校校歌》等,渗透红色情怀,传承红色基因。
(供稿:彭文英 周林艳)
康乐街道中心小学
康乐街道中心小学倡导文明祭扫新风,开展绿色安全清明祭扫活动。学校组织学生登录江西文明网,参与网上鞠躬、献花与寄语活动,表达对先烈的感恩和敬仰。同时,学校围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开展征文,围绕“清明祭英烈,我想对您说”话题制作小视频,表达对烈士的缅怀和敬意。
(供稿: 梁文斌 陈剑 )
请输入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