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怪的老人也有相处之道

受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 王大华 □强袁嫣,本报记者 高 阳

依赖型:害怕独处

依赖型父母对子女表现出高度依赖,他们害怕独处,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时刻要求子女陪伴,不给子女留有私人空间。因为子女也需要自己的生活和独处空间,因此很容易造成关系紧张。

老人的依赖行为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年轻时就是如此,曾在人生早期有过被抛弃经历。这种恐惧感一直潜伏在他们心中,特别在年老体弱后更加强烈,想要抓住身边人,以防再次被抛弃。另一种是老了之后才出现依赖行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或生活发生变故,他们对子女的依赖程度短期内大幅升高。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王大华表示,针对第一种老人,子女要给予鼓励与支持,让父母知道你是关心他们的。在此基础上,诚恳地表示希望父母可以慢慢调整,通过商议重新设定彼此的生活界限。如果子女认为父母的要求不合理,可以心平气和地沟通,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待另一种老人,子女只要有足够的耐心,他们基本可以慢慢恢复独立性。

控制型:自我为中心

充满控制欲的父母会经常说:“如果你是别人家的孩子,我才不会管你,我是因为爱你,才会管你。”这种以爱为名的控制,几乎是他们下意识的沟通之道。这样的控制往往会让子女感到无助,因为一旦拒绝,便会背上“没良心”的骂名。久而久之,畸形的控制关系会使子女不堪重负,最终导致家庭矛盾。

控制欲强的老人可能与早年的伤痛经历有关,子女要理解其控制欲是源于恐惧,怕自己受到排斥或毫无价值,他们并非本质如此。与这类父母相处时:1.可以多点幽默感,面对其责难时,用幽默的方式回应;2.面对父母的控制时,不要投降或发火,学会巧妙转移攻势,保住自我主张;3.如果这两种方法都无效,直截了当是最好的办法,但记住必须温和、耐心地劝慰;4.子女可以和父母一起想个“提醒词”,当局面快要失控时,及时说出“提醒词”,让激烈的局面按下暂停键,待双方冷静下来再沟通。子女在捍卫自己立场时,也要体谅、尊重父母。如果不管怎么做,仍无法让父母接受你的看法,这时要顺其自然,别让自己也变成一个控制狂。

泼冷水型:抱怨挑剔

泼冷水型父母看待事物总是非黑即白,容易走极端。喜欢抱怨和挑剔,经常看什么都不顺眼,情绪也缺乏稳定性,可能为一件小事就大吵大闹。

这类父母的形成原因:一种是来源于被抛弃感,还有一种来源于“创伤后压力症候群”,即早年受到过肉体或精神虐待,认为身边的一切都充满危险,习惯性从负面角度解读模棱两可的事件。由于这类老人身上总是带着负能量,所以很容易将身边人也卷入矛盾纷争中。

与这类父母相处,要避开一些“雷区”,不能批评其言行,也不能替与他有矛盾的对象说话,否则你也可能被拉入“黑名单”,失去进一步交流的可能。可以尝试以下沟通方法:1.给予充分的同情,让父母感受到你对他是善意的,也是关心的;2.对于过度极端的父母,可以向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求助;3.与其适当保持距离,太多的共处时间容易产生矛盾,不如在有限的相处时间里,陪父母做些让他们开心的事,比如一起打卡曾经共同游玩的地方、一起看电影等。

自恋型:喜欢被恭维

如果父母一方面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又觉得低人一等;只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从来不在乎对别人的影响,这很可能是自恋在作怪。

健康的自傲与病态的自恋差异在于,当事人的自尊是源于内心,还是依赖于他人。前者在成就某事后,无论事迹大小,都会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不需要仰赖旁人的赞美获得成就感。病态的自恋非要得到别人的恭维不可,这类人没有完整与坚实的自我,完全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决定自身价值。通常,病态的自恋者只要能力所及,一定要过某种让人瞩目的生活,让他人羡慕,以满足自我。这类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老后可能变本加厉,但头顶的光环又在慢慢逝去,可能加剧潜藏的自卑感。向来强硬的外表,又让他们缺乏应对问题的弹性。

面对这类父母,子女要学会接受,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停止与父母的意志之争,避免让彼此产生冲突,交流时要挑对时机,态度温和。

恐惧型:杞人忧天

总是杞人忧天,莫名感到恐惧,有睡眠障碍,容易恐慌还有点迷信……这种老人可能是“恐惧型”。

恐惧型老人年轻时可能就有这些问题,步入老年后,情况只会更严重。子女可以做的是:1.理解父母一定比你更难受,设法了解其恐惧型人格的形成背景,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师为父母进行诊断。2.认可并正视父母的痛苦。比如,父母说自己不舒服,但其实药也开了,检查也做了,老人可能还会反复诉苦,此时子女应认可父母的疼痛,而不是随意敷衍了事或质疑。3.不要因为缓解不了父母的恐惧感而过度自责。

自毁型:有自杀倾向

自毁型父母有几点特征:有酒精、药物成瘾问题;饮食失调;存在某些强制性行为,比如强迫清洁等;曾有自杀倾向或打算自杀……相较于上面几类父母,自毁型更令人担心。

这种老人一般在年少时可能就有自毁行为,往往伴随终身。部分老人可能会因抑郁症从自毁走向自杀。抑郁的原因复杂,但抑郁的人通常会以各种麻痹和掩盖行为来逃避,比如吸烟、酗酒等,当这些防御机制不管用时,他们就想结束生命。调查发现,农村留守老人、长期卧床老人,独居、丧偶、孤独的老人,可能出现自毁行为。

子女要提高警惕,尽早发现老人情绪低落和自毁行为倾向。王大华表示,子女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让父母重新振作起来。信能让你的论点慢慢深入人心,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争吵。当父母情况危急,却仍然不愿意采取行动改善自身健康和安全时,可考虑让专业精神心理专家介入。若治疗后仍存在自毁行为,子女应为其长期配备护工和照料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