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 焕发城乡活力

1989年6月,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重要谈话。1992年10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四大在北京召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997年9月12日至18日,党的十五大召开,首次使用“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旗帜,大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以及依法治国、建没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重大问题作出新的阐述。这一时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局面的时期,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加快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万载县委县政府始终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由农村到城镇逐步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

1.加强党的领导

进一步解放思想。1997年,组织开展“解放思想抓落实促发展”学习,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2000年,县委组织年轻副科级干部到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进修;又组织一批县乡领导干部到上海青浦和罗店、浙江永康和上虞、江苏昆山等地学习、考察,接受新的发展理念,以典型经验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全县经济发展。

1999年3月至2000年 9月,全县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三讲”教育活动。通过“三讲”教育,增强了各级党组织班子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找准了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进一步明确了党的政治建设努力的方向。

加强党的基层建设。1998年3月,县委制定下发《关于在全县开展干部作风整顿的实施意见》。同月,县委、县政府下发《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分流人员创办示范服务基地的意见》,县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分流一批干职工创办示范服务基地,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实现干部思想观念、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的根本转变。

1999年,启动政府工作部门和窗口行业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到2002年,参评单位共发放征求意见函90000多份,征求意见查摆问题2260个。参评单位整改问题1808个,制定便民、利民措施1536项。在抓好整改工作的同时,参评单位还建立、完善了有关制度、普遍推行了“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一次性告知制”等,进一步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

2002年下半年,为适应城市发展,成立康乐街道务前居委会,为城市居民提供便民服务。探索社区党组织的建设,随即建立了第一个社区党组织,即务前社区党支部。至2005年8月,全县共有6个社区党组织,企业下岗职工党员、退休党员相继接转到街道社区,全县社区党员达900多名。

加强作风建设。1998年12月,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下发后,县委、县政府下发《万载县贯彻〈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的实施办法》,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责任范围、责任内容、责任追究等作出详尽规定,并提出具体的监督管理措施,建立起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参与”的工作格局,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全面落实。

2.农业经济改革

为稳定发展农业,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按照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全县开始一系列的农业经济改革,对发展现代农业进行探索和实践。通过一系列改革,万载县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59769万元(不变价),全年水稻总产19.99万吨,单产391公斤。水果产量1490吨,蔬菜10.28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371元。

农业管理服务机构改革

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健全农业服务体系。1986年4月,县委明确提出要稳定发展农业,提出把农村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和健全服务体系建设上来,稳定农民生产种植积极性,实现农业生产稳步增长。1989年至2003年,万载县按照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革县农业管理机构和完善农业服务和开发机构职能。将农技、农机、畜牧兽医人员编制下放乡镇管理,加强农业一线服务力量。

2003年,遵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启动森工企业改制,组建国有独资企业——林业工业总公司,隶属万载县林业局。改革后,县林业工业总公司下辖6个具有独立生产经营管理权的林场,经营总面积10755.3公顷,其中国有林面积7819.9公顷,联租面积2936.3公顷。公司所属林地面积10427.4公顷,陆地面积10708公顷,水域面积47公顷,其他面积(农田、场部)281公顷,公司444名员工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

农业经营机制改革

1981年下半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1981年3月8日,中发〔1981〕12号) ,万载县开始第一轮林业产权“三定”工作,即:稳定山权林权,划定社员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到1983年底,全县确定山林权属面积160.58万亩(占全县林业用地的95.5%),其中国有林18.46万亩,乡村及乡村林场所有林23.2万亩,村民小组所有林108.91万亩(其中划定社员自留山71.53万亩,5.92万户、29.44万人得到自留山),全县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山林面积达65.53万亩。

1998年第一轮承包到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通知》(1997年8月27日,中办发〔1997〕16号)文件精神,万载县进行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再延长承包期30年。全县各乡镇、村共与农户签订合同90049份,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90049本,占应发总农户100%;承包水田面积22519公顷,全面完成土地延包工作。2003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以法律的形式巩固二轮土地承包工作的成果。

2005年5月开始,按照“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规范流转、放活经营”目标,万载县启动第二轮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对全县181个行政村3342个村民组和国有林场共163.38万亩山林产权,进行改革。到2006年,全县分山到户面积112.5万亩,分山到户率达80.7%,分户登记率达96.3%,基本完成林权发证的工作。通过“两取消、两调整、一规范”(取消木材农业生产税,取消市、县、乡、村出台的所有木竹收费项目;调整育林资金平均计费价格;规范增值税、所得税征收范围),减轻了涉林税费,全县取消了县、乡、村三级不合理涉林收费项目,为林农减负1854.86万元,林农人均增收82.3元。

通过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打破了林木垄断性经营,允许林农自产自销林木及其产品,减轻了林农负担,增加了林农收入。

3.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党的十二大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大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改革在巩固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20世纪80、90年代,改革的重点逐步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逐步由试点发展到全面展开,其他领域的改革也随之迈出改革步伐。

工业所有制改革。1987~1990年,万载私营企业兴起,市场竞争激烈,乡办企业投资缩小,乡镇提取资金过大,企业负担太重,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弱化的情况突出。这一时期,村办企业总量也有减少。1991~1995年,万载县乡镇办企业进行管理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实行股份合作制、厂长(经理)承包制、私人出资购买、厂内办厂等形式改革。同期,全县村级机构改革,全县行政村总数减少至188个,一些村办企业因负债过重,合并后的行政村不接管,相继停办。

从1993年开始,在全县集体企业中进行租赁经营和公有私营、兼并、破产等改革。1996年后,全县乡镇集体企业全部出租、承包或拍卖,统称私营企业或个体工商户。

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万载县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工业所有制结构,通过转换经营机制、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国有民营、公有私营、私有自营及招商引资,建立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县内国有工业企业逐渐退出主导地位,形成私营、股份制等企业占主导地位的格局。

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新机制,1997年,中共万载县委第十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要着眼于产权制度的改革,大胆对现有国有、集体企业实行战略性资产重组。”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万载县以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坚持“不求所有,但求其在,但求其活”“有进有退,以退为主”和“国退民进”的原则,使全县国有企业有序地退出竞争性行业。2000年以后,二轻企业已全部转制。

20世纪末,由于国有企业改制,万载县国有工业企业共计12家,职工3500余人,工业总产值1.23亿元。县内大多数企业规模不大,积累薄弱,融资能力有限。

2001年,万载县对人造板有限公司、水泥厂、印刷厂、罐头厂、棉织厂、化工原料厂、精密铸造厂、卫生材料厂、饲料厂、食品厂、赤兴瓷土矿开发、富豪天然食品开发公司、白水瓷厂、(马步)机械厂等30余个工业项目进行招商,或拍卖、租赁;对县百货纺织品公司商场、肉禽水产品大市场、喜来登大酒店、万载饭店、万载宾馆、县五交化公司商花宾馆等10余个商业项目进行招商或出售;对茭湖龙潭电站、三兴中槽水电站、岭东峰顶山水电站等20个基础设施项目进行招商。是年,全县乡镇企业全部改制到位,企业经营性质概为私营。

2005年底,县内仅有的7家集体企业,且全部停产关闭,工人全部下岗,厂房拍卖或对外租赁经营。2006年,全县国有国有企业全部完成改制。

工业经营改革。1987年11月,万载县开始工业经营体制改革,在国有工商企业进一步完善了承包经营机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首先在万载县汽修厂、万载县棉织厂和万载县食品厂,进行第1期社会招标竞争承包经营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1988年1 月在全县工商企业普遍推行。承包指标为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和上交利润等,承包期一般为3年。第1期实行承包制的国有工商企业28户,其中招标承包的20户,占承包数的71.4%;认标承包的8户,占承包数的28.6%。此外,集体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有95户实行招标承包,1990年合同期满,对企业承包班子进行了按绩考核。1991年,实行第二轮承包,参与承包的国有工商企业20户,其中实行企业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责任的企业有10户,收缴风险金46.25万元。1993年,实行第三轮承包制,有16 户国有工商企业参加,县水泵厂在承包换届时首次采取无候选人由职工直接选举办法产生厂长。租赁经营也是企业实行“两权分离”激活经营的有效途径。1994年,县棉织厂停产后,把厂房租赁给个人生产和经营,投入租金30万元,安排114人上岗。1996年,对县罐头厂等停产企业实行租赁经营。

与此同时,集体工商企业也进行了经营体制改革。1993~1994年县五金厂、金属制品厂和东风花炮三厂先后实行租赁经营。1998年二轻局下属企业全部实行租赁经营。九十年代,全县先后实行租赁经营制的企业有174户,其中国有企业7户,城镇集体企业9户,乡镇集体企业158户。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求,依照《公司法》,万载县先后试行股份制和推行股份合作制。1991年10月印发《万载县企业股份制试点工作方案》,确定城镇集体企业万载县纸箱厂为股份制试点单位。经过资产评估、招工募股、组织建设等阶段工作,经宜春地区体改委批准,全县首家股份制企业万载县出口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注册资金88.69万元,其中职工股79万元,占总股份的89.07%。1993年3月,在国有企业万载县装饰板厂进行股份制改造,企业募股 103万元,规范组建成国有控股的股份有限责任公司。1992年,股份制企业新增7户,注册资金272万元,其中个人股金52.84 万元。至2005年,上述9 户股份制企业因未能真正按照股份制的内在要求进行运作,先后终止运行。

股份合作制是一种使城镇和乡镇企业与市场对接的企业组织形式,万载县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选择万载县侨兴修理厂和株潭花炮二厂为试点企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94年3月下发有关文件,组织200名干部下到乡镇,分批分企业推行,有4户城镇集体工商企业、668户乡镇企业实行股份合作制,吸纳股金3743万元。

2005年,股份合作制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已终止股份合作制的运行。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1992年12月,中共万载县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为加快改革开放和建设步伐,县委明确提出要加快企业机制转换,让企业真正面向市场,并允许长期经营不善,无力扭亏的国有、集体企业拍卖、出租;允许有经营能力的个体、私营企业和经营者承包、租赁国有、集体企业;允许小企业兼并大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兼并国有、集体企业。[1]万载县在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中主要通过兼并、破产、拍卖、重组等手段,对县内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改革。

1993年3月,国有工业企业万载县微电子材料厂,净负债额达101.3万元,由企业提出申请,经县人民法院受理依法破产,成为全县首家破产企业。此后,马步乡办企业马步花炮厂和仙人阁花炮厂相继破产。

1994年县物资局所辖万载县机电设备公司、万载县轻化建材公司和万载县金属材料公司3家国有企业依法破产。

1994年10月,黄茅出口花炮厂为推动生产要素的合理组合,采取“分块拍卖、债随资走”的形式,将3个生产厂区共250万元资产拍卖给职工个人经营,首次试行企业拍卖。1995年,万载县东风花炮二厂和万载县花炮化工实验厂由于经营亏损、债务沉重,企业难以生存,将企业场地、资产拍卖给万载县工商银行,以产偿债,实现生产要素优化。1999年,以城乡粮油加工厂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的兼并联合组建了集锦米业集团,打出了自己的名牌。

2000年3月,万载县橡胶厂、江西锦江酒厂、县水泵厂、万申机械总厂等4 户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按照县委《关于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决定》文件要求,实行了以“买断企业产权、买断职工身份”为特征的产权制度改革。4户企业在购买者承担原企业全部债权债务的前提下,拍卖出售企业净资产、出让资产所得2146万元(超出净资产690万元),全部用于职工安置补偿,在编职工1907名实行一次性安置补偿,并与原企业终止和解除劳动合同,不保留原有身份。4 户企业改制后,募集股金2909万元,分别组建为万载橡胶有限责任公司、江西锦江酒业有限公司、万载水泵有限责任公司和万申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等股份制企业,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平稳过渡。随着县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改制的补充规定》的出台,全县有105户城镇国有、集体企业进行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到97.22%,企业置换职工身份11600人,占总数的94.92%。

2001年起,开始对康乐大道开发、西屏山庄建设、康寿春酒生产、万载宾馆、高岭土开发等22个特项目,对县水泥厂、县印刷厂、县罐头厂、县化工原料厂、县精密铸造厂等29个工业项目,对县百货纺织品公司商场、县肉禽水产品大劣场、县食品公司喜来登大酒店等7个商业项目,对双桥镇红壤山地开发、罗城麻田现代农场、茭湖乡有机食品生产基地、白良乡水库和特种养殖场农贸市场、罗城镇水库和农贸市场、自来水等10余个农业项目,对马步乡寨下天马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等16个基础设施项目,或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建设,或进行拍卖,或进行租赁。

2002年,县纸业公司、印刷厂、罐头厂、水泥厂、化工厂、精铸厂6户企业实施破产,至2005年,经法院审理终结的全县破产工商企业有21家。

2001~2002年,全县企业改制中,全县国有、集体企业,拍卖出售的有57户,盘活闲置资产12373万元,职工置换身份4717人。2003~2004年,粮食和森工系统有20 个企业实现重组,返聘安置职工2126名。2003~2006年县棉织厂、化工厂、县精密铸造厂、水泥厂、煤矿、印刷厂、县造纸厂等先后完成改制、置换职工身份。到2007年9月,县罐头厂完成破产改制,至此全县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完成。

劳动制度改革。为激励全民和集体企业职工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1986年开始,万载县大力推进劳动制度改革。1986年,在全民、县属集体企业推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勾,企业工人能进能出,企业干部能上能下等改革。并建立了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制定国营企业招用工人、辞退违纪职工、职工失业保险、职工养老保险、职工医疗保险、劳动争议处理等规定、条例。

1993年起,县劳动部门给企业下放劳动用工权、劳工调配权、劳保用品采购权、工资奖金分配权。从此,企业根据生产经营需要,自主决定用工的数量、条件和形式,在上级劳动部门核定的用工计划内,企业内部招收部分由企业自行录用,社会统招部分由劳动部门面向社会公开考试,由企业和劳动局择优录用;企业之间的工人调动,只须进出单位双方同意即可办理;企业依照政府规定的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勾办法,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有权决定工资奖金分配,企业进行工资普调的效益工资升级时,调资方案由企业职代会审查通过即可实施;职工转正定级由企业按有关文件规定直接办理。

1996年起,全县国有、集体企业全面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到2000年,企业推行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职工买断身份,在编职工实行一次性安置补偿,并与原企业终止和解除劳动关系。

4.商贸服务领域的活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个体商业得到了很大的恢复和发展。1986年至2003年是万载县国营商业的改革时期。1984年商业系统推行了经营承包责任制一系列改革。厂长经理负责制、承包责任制先后推行。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万载国有商业、物资、供销系统等全面开展企业改制,1992年承包经营有企业承包经营改为“企业效益目标承包”。2001年开始,万载国有商业、物资、供销系统等全面开展企业改制,县商业局对所属的六个国营企业,即:食品公司、燃料公司、百货纺织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副食品公司、五交化公司进行全部改制。到2003年12月,全县国营企业全部改制完毕,参与改制654人。2002~2003年先后有物资系统和国有商业、外贸、供销、粮食企业全部实行产权置换,进行了改制。一些过去由物资、粮食、供销等部门专项经营、计划供应的钢材、水泥等金属、建筑材料、粮油食品、化肥、农药等均全面放开由个体、私营经营,进入市场调节,民营企业成为全县外贸出口的主体。商业流通和饮食服务行业更为活跃。

集体商业。1982年起,工业、农业、乡镇企业各个系统和个人联合办商业。全县集体商业登记发证140户,从业人员648人,资金113万元;集体饮食企业52户,从业人员333人,资金总额20万元;集体服务业20户,从业人员70人,资金51万元。

1985年,全县纳入国营商业管理的大集体商店9个,从业人员453人,流动资金169万元,固定资产41.62万元;纳入供销社管理的大集体商店9个,从业人员560人,流动资金18.21万元,固定资产3.25万元。发证的综合性集体商户达276户,比1982年增长3.1倍;从业人员2257人,比1982年增加2.5倍;资金总额1872.23万元,比1982年增长15.56倍。集体性质的饮食业56户,从业人员361人,资金总额57.71万元;服务业51户,从业人员124人,资金总额78.06万元。

1988年,7个集体商业全部参照国营商业在企业内部广泛推行承包经营,各项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1990年由于集体企业内部管理混乱,加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应变能力,集体商业开始滑坡,首次出现亏损。到1995年除改组后的第二印刷厂外,其他6个集体企业领导职工全部从事个体经营,集体商业已名存实亡。2003年随着国营商业改制完毕,集体商业从此自行解散。

国营商业。1979年1月1日,国营商业与供销社分设后,设百货、副食品等7大公司和一个食品厂,有职工899人,资金1777.05万元。

1985年,国营商业下辖专业公司有百货、五金、医药、食品、副食品、石油、煤炭、饮食服务8大公司;其中石油、医药公司为代管单位。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有干部职工997人,流动资金占用1516.04万元。全县纳入国营商业管理的大集体商店有9个,从业人员453人,流动资金169.31万元,固定资产41.62万元。增加代管企业石油公司,全县国营商业系统有干职工997人,流动资金1516.04万元。

在企业商品购销方面,1982年,对猪、禽、蛋、牛肉、土纸、夏布、鞭爆等35个品种派购减至22种。1985年,除废金属指定部门收购和毛猪实行指导性价格外(上下浮动30%),其余实行议购议销。

集市贸易。1978年,中断10年后,集市贸易重新开放。当年,全县参加集市贸易人数1.2万人,上市商品140多种,成交额335万元,占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的8.62%。成交牛、猪6.46万头,耕牛成交254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大量富余劳力投入商品生产,开展商品交易活动。到1982年,全县农村集市全部重新开放,贸易成交金额932万元,成交生猪6.5万头,耕牛497头;全县工商税实征804.03万元(1978年625.99万元)。

1985年,全县集市达20多个,参加集市人数每天达3.63万人次,全年成交金额3130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6.4%。

到2012年全县16个乡镇都新建或改造完善了乡镇农贸市场,并在卫生防疫、卫生管理等方面规范了传统间隔开市的集市贸易点,保障和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对外贸易。万载充分利用农副土特产品优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各类烟花、罐头、工业产品、农副产品运销38个国家和港澳地区。1978年全县对外贸易出口额552.81万元,1982年1324.5万元,首次破千万,1985年达1605.1万元,1991年突破亿元,达到1.01亿元,2000年达到2.55亿元。

1982年,全县对外贸易出口额1324.5万元(1976年295.03万元,1978年552.81万元);出口商品发展到粮油食品、轻工业品、工艺品、土产品、畜产品等280多个品种。

1986-1990年全县外汇留成22.13万美元。国家给予出口创汇奖励金,1986至1991年全县共计17.06万元。1995年,万载县取得了国家级进出口经营权的资格,并首次完成自营出口创汇额29.7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1996年县外贸企业自营出口创汇额248万美元,超过外资企业出口创汇65.3%。2002年全县16家民营企业出口创汇完成145.4万美元。

在出口产品中,烟花鞭爆一直保持供货优势,1986年花炮出口供货总额占全县出口供货总额的76.58%;2000年,出口烟花鞭炮175.11万箱,出口供货额2.21亿元,占全县出口供货额的86.6%。2002年,全县78家花炮生产与经营的民营企业为外贸出口提供了花炮资源。此外出口的产品还有,粮油食品、棉麻纺织品、轻工工艺品、化工类产品、机械产品、医药保健品和畜产品。

2002年,全县生产企业出口额145.4万美元。2004年,全县拥有14家企业拥有进出口权,初步形成了外贸企业、生产企业、外资企业三路出口大军齐上的大经贸格局。生产企业出口继续上升,达到793万美元,比外贸企业出口超过近2倍,成为全县外贸出口创汇新的主力军。2005年,全县对外贸易总额1873.5万美元,较1985年增长近10倍,一直处于全市外贸出口的领先地位。2010年全县外贸进出口累计完成9678万美元,其中外贸出口完成9465万美元;全县有进出口权的企业达69家,发生出口实绩的企业36家,主要出口商品有烟花鞭炮、有机食品、建材、电器、机械、服饰产品等多种品种。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高。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美、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年,全年外贸出口达1.7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629万美元。

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成就。1978年,全县小集体商业62户,街道办企59户;发证个体商贩43户,资金6450元。1980年,全县发证个体工商户144家,从业人员144人,资金1.235万元,营业额129.6万元。1981年,全县有证商贩就有446户,从业人员459人,资金66900元,营业额60.08万元,仅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07%。1982年,全县发证个体商业户643户,从业人员646人,资金3.91万元;个体商贩358户,个体饮食业121户,个体服务业255户,营业额总计达21.54万元;工商税实征1122.61万元。1986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2382万元,其中商业批发零售8901万元,饮食业449万元,工业零售或制造业991万元,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总额1685万元;全县个体有证商户2580户,从业人员3535人,完成消费品零售总额2376万元,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9%。

199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2353万元,其中商业批发零售15022万元,饮食业1067万元,工业零售或制造业1182万元,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总额4081万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90年代后期,个体、私营商业企业逐渐增多,1998年万佳超市以开放货架的销售方式进驻万载,万载零售商业呈现出上规模、重品质的新特征。

2001年全县国营商业基本退出市场,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451户,从业人员12942人,社会商品零售额78039万元。

2005年,全县有综合性大型私营超市华联超市、新锦江超市、比一比超市等,专营商场有服装、家电、皮鞋、家具、电脑等。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451户,从业人员12942人,注册资金4518万元;私营企业463户,从业人员17814人,注册资金49008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039万元,较1986年增长5.31倍;饮食业零售总额7761万元;服务业4654户,从业人员13692人。2010年全县个体工商户8885户,从业人员20665人,注册资金2.55亿元;私营企业1193户,从业人员27775人,注册资金19.29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91亿元,餐饮业2.3亿元;外贸出口完成9678万美元。个私经济的发展成为万载县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

到2012年,万载县商贸服务业发展更加迅速。“三农”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网络基本实现乡村全覆盖。全县个体工商户11798家,从业人员3.29万人,注册资金11.4亿元;私营企业1648户,从业人员2.46万人,注册资金32.6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338户,从业人员0.18万人,注册资金3.6亿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28亿元,其中住宿餐饮业2.69亿元。

[1]万载县第九次党代会报告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