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调研成员:万载县工信局 阳成平徐志民 项水根 林志敏

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基础,是国家优先扶持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壮大地方工业的重要支撑。2016年,县委、县政府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列为四大主导产业之首优先发展,历经3年的快速发展,产业框架逐步成形。

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界定

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和新的运作方式下开发利用的能源,是刚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锂电池、钒电池等作为新能源储存和输出缓冲的配套设备,列入新能源范畴。本报告提及的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要是指锂电池、钒电池等电池材料相关产业。

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市场前景

锂电池作为绿色新能源产品,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空间技术、国防工业等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锂电池行业受到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随着电子产品的不断更新、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以及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全球锂电池行业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据统计,我国锂电池在全球市场份额突破60%,居世界第一。预计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600万辆,全球电动汽车锂电池需求量将超过325GWh。随着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发展,未来锂电池行业的竞争将主要集中在新能源动力汽车领域。

图1:2013-2018年全球锂电池行业市场规模及我国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产量走势                                                                钒电池推广和应用虽起步较晚,但钒电池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经有关机构估算,钒电池有望替代锂电成为历史性万亿级新蓝海产业,同时带来400万吨的高纯度五氧化二钒的需求,而目前我国高纯度五氧化二钒的产量不到一万吨。钒电池具有充放循环寿命超过18000次、能量转换效率高达85%、容量达百万千瓦时以上、无潜在的爆炸或着火危险、成本廉价等诸多优势。未来,全钒液流电池技术在储能行业具备无可估量的发展潜力,钒电池将被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发电储能设备及电站储能调峰等新能源应用领域,或将成为未来电池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锂电池材料构成及产量情况

(一)锂电池结构锂电池材料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四大材料组成,此外还有电池外壳。

图2:锂电池材料构成

图3:锂电池产业链结构图

(二)锂电池材料产量情况受政府补贴措施鼓励及动力电池技术逐步成熟,动力型锂电池正从导入期过渡到高速成长期,成为驱动全球锂电池产业的主要力量。随着国家各项新能源产业支持政策落地,以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国内动力电池需求量从2012年的1.2GWh增长至2018的70.6GWh,预计2022年国内动力锂电池需求量将达到215GWh。得益于国内动力电池产销量快速增长,2018 锂电四大材料产量增幅均超过 20%,锂电正极材料产量 27.5 万吨,同比增长 32.2%;负极材料 25.28 万吨,同比增长73.2%;隔膜材料20.2亿平米,同比增长 40.8%;电解液14 万吨,同比增长 27.3%。

1、正极材料。正极材料是锂电池核心材料之一,在锂电池生产成本构成中占比为25%~30%。目前锂电池正极材料主要有五种比较成熟的技术路线:钴酸锂(LCO)、锰酸锂(LMO)、磷酸铁锂(LFP)、镍钴锰三元材料(NCM)和镍钴铝三元材料(NCA)。其中,钴酸锂是数码锂电领域的主流正极材料,但受成本和安全性制约,动力领域已基本不再使用。锰酸锂动力电池曾经受到日系企业的重视,但LMO电池能量密度低的问题难以解决,也难改逐步淘汰出局趋势。磷酸铁锂以其高安全稳定性、长寿命周期和低成本的优点在国内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三元材料则以高能量密度、长续航里程赢得了国内外电池企业的青睐,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是现阶段国内动力锂电的主流路线。

图4:2013-2018年我国锂电正极材料产量

2、负极材料。目前常见的负极材料有碳、锡基、含锂过渡金属氮化物、合金类、纳米级负极材料,以碳素材料(天然石墨、人造石墨、中间相碳微球)为主,负极材料占锂电池成本较低,在国内基本全面实现产业化。中国和日本是全球主要的产销国,中国的优势是石墨资源,日本优势是技术。

图5:2013-2018年我国锂电负极材料产量

3、隔膜材料。隔膜材料的成本约为锂电池成本的10%-14%,但是毛利率高达50%-60%,在四大关键组成材料盈利能力最强。隔膜产业发展最成熟的是日本,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份额,国内中低端的干法隔膜产能过剩,高端湿法隔膜市场被外企垄断,中国企业也乘势不断扩充湿法隔膜的产能。

图6:2013-2018年我国锂电隔膜材料产量

4、电解液。在电解液组成中,电解质锂盐地位重要,也是成本占比最高的部分。六氟磷酸锂是目前性能最好、使用量最多的锂盐,其成本约占整个电解液生产成本的40%-70%。目前市场上常用的有机溶剂有碳酸二甲酯(DMC)、碳酸丙烯酯(P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乙烯酯(EC)、碳酸甲乙酯(EMC)等。纯电解液制备的装备门槛不高,产能已经过剩。

图7:2013-2018年我国锂电电解液产量

四、国内主要省市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情况

(一)江苏省:拥有300多家锂电池相关企业,已形成涵盖正负极材料、电池隔膜、电池芯、电池包、结构件等关键环节的产业链,集聚了一批行业顶尖的动力电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企业。无锡、苏州、常州等都是锂电池企业建厂的热门之选,仅溧阳一地,未来3-5年整个锂电池产业产值都将达到300亿元。

(二)青海省:锂矿资源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90%以上,占世界盐湖锂资源储量的30%以上。近年来,先后引进了北大先行、比亚迪、华泰汽车等一批企业,从事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动力及储能正极材料等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目前青海盐湖提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锂电池制造-新能源汽车制造完整产业链已经形成,致力打造千亿元的锂电产业基地。

(三)福建宁德:全球最大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拥有全球第一的消费类聚合物锂离子电池制造企业——宁德新能源科技和全球第二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制造企业——宁德时代,两大龙头企业产值超过350亿元。以锂电池和Pack为核心,向产业链上中下游进行布局,打造全产业链,产品主要供应苹果、华为、小米、OPPO、魅族等知名品牌,并在国内惟一量产配套宝马、大众等国际著名车企的动力电池。上汽、厦门钨业、杉杉能源等30多个产业链相关公司落户宁德,预计至“十三五”末,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总规模将超过1000亿元,其中电池产业产值达700亿元,配套材料和设备产业产值规模超过300亿元。

(四)河南新乡:电池产业起步于从个世纪50年代,目前新乡已经形成涵盖金属矿产资源、电池材料、电池、电池应用及回收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被称为“中国电池工业之都”,目前新乡拥有电池相关企业200余家。拟投资50亿元建设10亿Wh高安全性高比能动力锂离子电池项目,打造千亿级别的氢能电池及装备产业园。

(五)湖南宁乡: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资源—锂电池材料—锂电池电芯制造与组装—锂电池应用—锂电池回收—回收材料再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已集聚电池正极材料、电池负极材料、隔膜材料、锂电池回收等全产业链条各环节企业。拟规划3000亩投资300亿元打造中国(金洲)锂电谷,计划全线引进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打造1000亿元的锂离子电池产业集群。

五、江西省内锂电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情况

(一)宜春市:拥有世界储量最大的锂云母矿,氧化锂的可开采量占全国的31%、世界的12%。目前拥有远东福斯特、江特电机、紫宸科技、合纵锂业等规模以上锂电企业34家,税收过1000万元的企业13家,过1亿元的企业1家,基本形成了从锂矿原料精选到电池级碳酸锂、电池材料,再到锂离子电池及锂电产品应用的较为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条,已筹建挂牌碳酸锂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12个、锂电新能源院士工作站2个,致力于2020年锂电新能源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

(二)新余市:2017年获批省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总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基地产品基本涵盖锂电产业的中下游,包括碳酸锂、金属锂、氢氧化锂等40多种,总产能5.5万吨,销量占全球1/4以上,是国内最大的锂盐产品生产基地之一。产业基地现有国家博士后工作站2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级研发平台6个、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个。

(四)萍乡市:2011年成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重点发展太阳能级硅体材料及下游光伏产业,以及新型轻质材料、粉末材料、超硬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为重点的环保新材料及上游相关产业,并积极发展太阳能电池专用材料、配套产品和光伏系统集成相关产品。目前已有神硅科技、宝瑞能源、日普升太阳能、优锂新材料股份、天一科技、大唐新材料、九州环保等企业入驻。

(五)吉安市: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列入四大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突出纳米碳酸钙、改性树脂、离型膜等新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超前谋划布局生物基材、石墨烯等战略前沿材料。

(三)宁都县:2012年获批“江西省锂电新材料产业基地”,锂辉矿储量资源居全国第二、华东第一,初步查明资源储量575万吨,远景储量在1000万吨以上,是锂辉石资源大县。目前有以上市公司西部资源所属的宁都锂业公司、朝盛矿业、中矿同发、万隆萤石、天诚氟化工等为龙头的锂矿、氟化采选企业,在锂电新材料产业前端的矿产品原料加工方面有一定的人才与技术优势。

六、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紧扣“产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千方百计抓项目、强园区、兴产业,加快推进“宜万同城”,创最优发展环境,主攻新兴产业发展,锂电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实现了规模进一步壮大、质效进一步提升。2018年全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8亿元,同比增长11.45%。目前,全县拥有企业11家(其中,规上企业7家),涉及生物质能、风力发电、锂电池材料等领域,已投产企业8家(南氏锂电、睿达新能源、睿锋环保、凯迪绿色能源、春山新能源、东阳实业、前沿清洁能源、恒利钒业)、建设中企业2家(铂瑞新能源、茂隆新能源)、洽谈中企业1家(龙为科技)。 

1.生物质能方面,凯迪绿色能源总投资2.8亿元,拥有2条2.4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机组,主要原料为稻壳、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受资金影响,企业自去年5月份开始,被迫停产。2018产值3750万元,全年发电5000万千瓦时。

2.锂电池材料方面,

(1)南氏锂电,占地426.21亩,主要生产碳酸锂、氢氧化锂、磷酸铁锂、磷酸铁、三元正极材料等。项目总投资12亿元,分两期投入,第一期投资6亿元,年总产能5.5万吨。2018年公司实现产值2亿元,目前正加紧建设1.2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线。为延伸生产链,公司拟投资2.6亿元建设年产60万吨硅酸盐预制品和年产40万方预拌混凝土项目,目前该项目已通过发改、商务、环保、安监、园区等部门的预审。

(2)睿达新能源,总投资2.8亿元,主要研发和生产锂电池三元正极材料、三元前驱体材料,并回收利用废旧锂电池生产电池级金属盐等产品,全部建成达产达标后,年生产电池级硫酸钴5000吨、硫酸镍5000吨、硫酸锂2000吨、三元前驱体1000吨。2018年公司实现产值3.8亿元。

3.钒电池材料方面,恒利钒业,占地100.23亩,总投资1.7亿元,预计年产五氧化二钒3000吨、副产明矾30000吨,项目达产达标后,将实现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逐步试产。

4.热电联产方面,铂瑞能源,工业园区企业集中供热供气项目,占地100亩,总投资4.5亿元,其中一期投资约2.6亿元,目前该项目正加紧建设中。

我县正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未来将有更多的优质项目落户,助力全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万载县围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推进强攻工业战,在强力招商、优化服务、加快项目建设上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规划不到位、基础设施不配套、产业链尚未形成等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1、总量规模小。当前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规模较小,支撑较弱。2018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6.48亿元,仅占全县13.74%,距离百亿产业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2、产业集聚弱。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入驻企业还不多,类似南氏锂电一样的大企业更是匮乏,产业基地仍在建设中,各企业关联度不够,产业链尚未形成,产品配套能力弱,企业外购成本增加,影响产业集聚发展。

3、招商压力大。在当前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各地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已成为招商引资的新主战场,项目竞争日益白热化。很多县(市、区)为了在招商引资上占得先机,纷纷为投资客商提供更优惠的政策、更大的扶持力度,招商压力不断加大。

4、技术人才缺。作为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对人才、科研投入的要求较高,目前我县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缺乏专业技术研发机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已落户企业普遍反映技术工种人员紧缺,全县科研支撑能力有待提升,

5、企业融资难。新能源新材料项目普遍具有资金投入大、研发周期长、技术难度高,有效需求不足等特点,短期内难以形成经济效益。目前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项目为主,企业处在投入阶段,由于我县未对该产业提供专门的融资担保等相关配套服务,企业融资难度大,从而制约产业升级发展。

三、加快我县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建议

虽然我县的新兴产业起步较晚,目前规模还不大,但发展前景广阔,未来将成为助推万载进位赶超新的增长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要立足县情,坚持“筑巢”、“引凤”并举,在推进产业基地建设、完善配套服务的同时,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新兴产业聚集壮大。

1、做优产业链条。依托宜万经济走廊建设,加快产业发展。积极对接宜春锂电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宜春已有的技术、市场优势,加强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加快我县产业基地建设,加大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等生产及组装企业引进力度,加速锂电、钒电配套及下游产业扩张,完善产业链。规划建设钒产业园,加大全钒液流电池的研发。扶持南氏锂电、睿锋环保、恒利钒业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南氏锂电、睿锋环保上市并向百亿级企业迈进,培育打造全国锂电业龙头企业。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产业规模,力争到2021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50亿元。

2、做好项目申报。加强与省市发改、工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及时掌握国家、省市有关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全力争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经济培育工程、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一企一技”技术成果转化、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省级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制造业“双创”平台试点示范等项目支持,对已申报项目指派专人盯办,积极衔接落实。

3、做活招商安商。以“三请三回”(请乡友回家乡、请校友回母校、请战友回驻地)和“三企”(国企、民企、外企)入万为抓手,以国企、央企、大集团和上市公司为主攻方向,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龙头企业,继续推进以商招商、三资招商模式,开辟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绿色通道。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步伐,优化企业入驻条件。完善项目联审、项目挂点、安商“红黄榜”等制度,打造安商亲商富商良好环境,全力促进意向项目早签约、签约项目开工、开工项目早投产、投产项目早达标。

4、做细人才培养。引导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强化与科研院校、机构等加强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全力支持企业建设省级、市级科技研发平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万载技工学校服务本土新兴产业发展的能力,力争宜春职业技术学院在万载设立分院,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

5、做实企业扶持。深入推进“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扎实开展入企帮扶,充分发挥工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机制作用,将企业发展存在的相关问题落实到具体部门予以重点协调解决,加强电力等能源保障,强化银企对接,加大万投集团对新兴产业的融资支持,协调做好企业用工对接,全力解决项目建设、投产达标过程中的的实际困难,按照“众创业、个升企、企入规、规转股、扶上市、育龙头、聚集群”的要求,加大扶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龙头型企业。同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引导企业强化安全生产闭环管理,坚决遏制各类安全事故发生。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