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载古城记忆之十三

1977年春节前我就到县建筑公司上班了,或许是公司考虑到我不适宜高空作业,抑或是我父亲是木工的缘故,我被分配到木工预制车间做木工。我的身份是学徒,工资17元一个月,第二年19元一个月,第三年21元一个月。

由于父亲和哥哥在建筑公司,我对建筑公司可谓有深厚的感情。父亲这一辈,无论木工泥工和他们的老婆,由于他们解放前就在一起做乡工,彼此之间都很熟,甚至有不少的伙计还沾亲带故。几十年间,我们这些后辈都叫他们伙计爷伙计娘,叫起来挺亲热,好像亲戚一样。自然,我们这些后辈之间似乎也有一种亲情维系着,比一般的熟人、朋友要亲。

万载县建筑公司是个老牌地方国营企业,它最早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县木业和泥业工会。1953年3月泥木业合并成立建筑工会,同年建筑业组建修建社和建筑厂。1958年由他们建设的万载饭店,闻名全地区,成为宜春地区的一流建筑工程。1959年成立县建筑公司,当时有建筑工人300多人。1961年下马,改为建筑队。几经撤并,又于1966年恢复为建筑公司。

在我的记忆中,建筑公司最早是落座在后街里靠粮站的那边,有位伙计爷坐在台阶上还给我喂过饭。后来建筑公司搬到南门桥头水泵厂的位置,那时候还没有水泵厂,里面的面积好大,正好堆放建筑材料。后来可能是要成立水泵厂了,建筑公司就搬到了进体育场口子的左边。等到1977年我进公司的时候,建筑公司已经完成了它的“圈地运动”,围墙围到了药材公司的旁边,之间留了一条通道进体育场(后改为农贸市场)。建筑公司利用它雄厚的实力,不但把体育场进口右边的林站收掉了,还在两条深水沟上建起了四层的办公大楼。在当时,除了县委、政府的楼房,就数建筑公司的大楼最恰嘎,县里的一些中型会议常常到建筑公司的大会议室来召开。县建委、设计室成立后,也在建筑公司办公。

和我一起进入木工预制车间的还有另外三个青年,车间里机声隆隆,有撕裂人心的锯板机声和压刨声,还有咚咚响的打榫机声。这个车间主要是根据图纸预先制作木门和木窗片,木板粗刨和打榫都是由人操纵机器完成,我们只需要过一下细刨和拼装就行。地上过膝盖高的刨皮,空气中漂浮着锯末,整个车间都充溢着一股木材的香味。

我这时已经定下心来做木工了,觉得做木工也是不错的职业,父亲是公司里唯一的木工队长,在公司里手艺自然是一流的,做大木没有谁能超过他,我一直想着要把父亲的手艺接过来。于是,不管车间里的工作多么辛苦,刨门板刨得手掌上满是火子泡也咬牙挺住。工间休息时,也和其他师傅一样坐在工作台上,美滋滋地抽一筒卷烟。

在青年队的时候我就学会抽烟了,那时候基本上抽的都是生烟,自己种的烟,没有种好,烟叶只有巴掌大,有时候也会到老表土里剥点他们的烟抽,或者偶尔买一包9分钱的经济烟抽。有一年,我和张新文同学还跑到株潭黄泥塘黄云武同学家里住了一晚,临走,黄云武还特地送了几把生烟给我们。

参加工作了,我自然而然把抽烟的习惯也带过来了。由于工资低,买不起香烟,只得把父亲的生烟拿过来抽了。下班了,打扫好工作场地,用罗布手巾掸尽身上的灰尘,然后长长的手巾往腰上一扎,到木工队的工棚里担着父亲收捡好的两箩杉木脑回家。那时候家里还是烧柴,烧杉木脑可以压媒子卖钱,一举两得。这样的日子我过得挺惬意,当时我想,要是我能达到父亲的60多元月工资,我就心满意足了,父亲的工资可是养活了一大家子10来口人呢!父亲知道这点钱难以让家人吃好,但也没办法。每天都是下班后去买倒担菜,图个便宜,菜还是菜,只是没那么新鲜而已。每个月的钱都算计的很紧,每月发了工资就吃一次肉,等父母上桌,肉碗早就空了,几个弟妹还在抢着舔肉碗呢!

谁知若干年后,我的工资竟然达到了父亲的100来倍,这真是做梦都想不到!

就在我沉下心来准备做一辈子木匠的时候,1977年7月的一天,公司里大概需要一个人到行政上搞政工宣传,叫我和另一个青年职工到公司去面试,面试的项目是写排笔字。公司礼堂里的墙上窗户之间有空白墙壁,可以利用来书写张贴毛主席语录,公司想考考我们两个谁的排笔字好就取谁。两天考试下来,大概是觉得我的字好一些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我就被抽到行政上班了。

半年的木工生涯就这样匆匆结束了,我开始了以工代干,这是我人生的第一大转折。我十分感谢公司领导的关怀,让我的身份有了一个转变,我的面前充满一片灿烂的阳光。如果我继续当一个木工,我的前途又将是另外一番风景。

1977年这一年,我虽然只有一个月17元的工资,到年底我居然省下钱来买了一块80元的手表!也可以时不时扬起手来看看时间,那份得意和满足简直无以言表。

在行政上工作,我没有辜负公司领导的期望,出黑板报、办宣传专栏,向县广播站写稿宣传公司并且协助公司工会工作,这对我来说是轻车熟路,在万中读高中时,学校和班级的黑板报都是我包干的。所以这些事我做起来都是吃麦饭一样,根本不需要公司领导操心布置。担任公司团支部书记,发动团员青年搞各种活动,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在青年队时,我就担任过团支部书记,也算有点经验。由于工作关系,我与团县委、县总工会有了比较深的联系,他们在阳家祠(欧阳公祠)召开全县团代会或工人代表大会,都会点名抽我到会议材料组去写先进材料。一起参与写材料的还有当时在塑料厂的张翊、橡胶厂的蓝星兴等,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5日,中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我这个做政工的就忙了,每天要到县里去抄战报,每天晚上公司开会时又向全体职工传达。前线每一个动态都牵动着我们的心,大家对“白眼狼”都表示了极大的愤慨。

1979年,下放知青全部回城,为了安置这些人,县里不少部门和单位纷纷成立了大集体,利用各自的优势开展经营或生产活动。这些大集体有的是单独核算,独立经营,有的是与国营单位混岗,由国营单位负责培训劳动技能或者弥补国营单位劳力不足,由国营单位发给工资,享受同等待遇。

建筑公司的子女基本上都是下放在岭东和茭湖两个地方,回城后,成立了第二建筑公司,与一建公司混岗作业。一直到1982年,大集体二建公司才与国营一建公司分离,开始单独经营。

1979年,县木器厂准备上马做胶合板,但由于实力有限,独力难支。为了借助一建公司的财力,在县里主持下,木器厂与一建公司合并,工人岗位互相之间作了一些调整,财务上还是两本账,领导班子则在一起办公。至10月,公司挑选人员到上海扬子木材厂培训,学习生产胶合板。此前不久,因为做胶合板需要懂化学、物理的人,我向公司领导推荐了同学张新文,后果然如所愿,张新文就从煤矿调过来了,后来还担任了装饰板厂的副厂长。

11月,去上海参加培训的人除了我和张新文以外,还有巢复兴、龙跃进、李友忠、宋云英、辛会珍等七、八个青年男女,由陆木生带队,主要学习化验和开热压机等。我们住在上海县一个小旅馆里,与扬子木材厂正好一南一北,坐公交车上班要经过徐家汇、穿过市区到闸北,一趟要坐近一个小时。我们跟着厂里三班倒,大冷的天,隔三差五半夜三更爬起来去上班,日子过得还是挺辛苦的。培训期间,带我的是阮龙泉和张鑫福等几位师傅,上海人对全国粮票的需求几近狂热,我们的全国粮票都是给他们,让他们代买菜饭票,他们十分高兴,培训期间对我们也毫不保留悉心指导。过后十来年我们之间都有通信联系,他们后来也来过万载指导生产和看望我们。在上海培训了两个月,我们才在年关回到了万载。

在上海期间的1979年12月,我舅公因病去世,舅公没有子嗣,一直靠在我们家,对我们兄弟姊妹都十分好。而我没能在他身边尽一下孝心,内心有说不出的难过。

从上海回来后,装饰板厂的筹备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我们一建公司派去培训的却没有安排去做装饰板,有的回去做木工,有的回去做了油漆工,而我却由政工转去做了公司出纳。出纳是个细活,那时候发工资是装到工资袋里,有时候装错了一分钱,整个财务室的人都要动员起来,重新检查一遍,直到找到为止。做了大约一年左右的出纳,1981年,公司又把我调去担任公司安全员。我骑着自行车每天都到工地上转,悬挂安全标语,检查安全漏洞,防止发生事故。晚上,我和丁巧生还轮流在公司礼堂负责放投影录像,那时候还没有普及家庭电视机,录像放映很火爆,我们放过一部科幻录像《大西洋底来的人》,很吸引观众,为此还对外卖了一些门票,作为团支部的创收。

1982年,二建从公司分离出去了,一建公司有些岗位如搞预决算的一下子就缺了人。我和刘思伟、蔡柏祥经过公司副经理陈春生一天简单的培训,顶上了公司预决算员的岗位,归公司生产组管理。搞预决算其实就是和图纸、算盘打交道,那时虽然有计算器,但我们觉得还是没有算盘方便,办公室里一天到晚只听得噼里啪啦算盘响,有时还会把项目负责人喊过来询问一下实际情况或者到工地上核实情况,看看有没有改变设计,有没有增减项目等等,以确保决算数据的真实和准确。

参加工作后,我当然没有放弃业余写作,经常会帮助文化馆编辑文艺刊物,在易定国老师的授意下创作故事、报告文学等作品,陆陆续续便有多种体裁的作品在省市刊物发表,1978年首次在江西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一首短诗,1981年与易定国、赵相如老师合作在人民日报头版发表了高城公社增产干部文亮明的人物特写,随后,关于文亮明的报告文学在宜春地区《宜春文艺》发表,与张新文合作的歌曲也多次在地区发表,1982年与县里的几位文艺骨干到潭埠花炮厂陪同全国一批著名作曲家如铁源等人来我县采风,我写的歌词《我和月亮》由铁源欣然谱曲,后发表于江西《心声歌刊》,等等。在文化馆易定国、陈宏德等老师的悉心培养下,我逐渐成长为县里的骨干业余作者。

1983年上半年,县劳动局副局长、原来在青年队的带队干部谢荣乐突然来一建公司,要调我到劳动局担任文书(原任文书因提拔重用调离)。江宗淹书记、汪庚生经理等公司领导很开明,认为有这等好事是公司的荣耀,丝毫都没有阻拦,爽快地同意了。

我迅速办好交接班手续,两天后就到劳动局上班了。不用说,谢荣乐是我人生旅途上遇到的贵人,使我从企业跳到了政府部门,他的关怀让我感恩一生。(待续)

本文作者:胡学正来源:万载文旅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