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

每一座名山都有自己的故事,井冈山故事的底色无疑是红色。

90多年前,以毛泽东、朱德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井冈山时期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财富,就是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这片红土地上诞生的“精神密码”永不褪色,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记者来到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井冈山,追寻跨越时空的精神之光。

  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

9月12日上午,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前来瞻仰的游客排起了长队,安静有序。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怀着敬意,拾级而上,向先烈敬献花篮。

在这里,记者被一组数字震撼: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2年零4个月,红军牺牲4.8万余人,平均每天倒下56人,仅有15744人留下姓名,被镌刻在陵园纪念堂的烈士英名墙上。陵园吊唁大厅正中,竖立着一块无名碑,纪念着3万余名无名英雄。

在陵园,记者偶遇了来自四川省崇州市委党校的陈思同。她被庄严肃穆的氛围所感染,动容地说:“站在这片土地上,深刻感受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这趟红色之旅,提醒我要牢记历史,缅怀先烈,珍惜幸福生活。党校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做好党员干部培根铸魂的工作。”

“在井冈山艰苦斗争的年代,毛主席住在茅坪村的八角楼。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八角楼上的灯就亮了……”这盏见证了革命历史的八角楼油灯,就收藏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这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珍贵文献资料和历史图片2万余份。朱德的扁担、张子清的小皮箱……陈列在这里的革命文物,无声胜有声,成为回顾峥嵘岁月、感悟伟大精神的窗口。“最忙的时候,一天讲7场,全馆单日接待人数达2.2万人。”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讲解员张琼瑾说。

英雄、光荣的井冈山,是一座没有围墙的红色博物馆,革命文物等级高、分布广、类型丰富、保存良好,井冈山实现了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转变、由本体保护向周边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由单点保护向连线成片保护转变、由修复修缮向数字化保护转变,井冈山也成为江西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近年来,每年平均有超百万人慕名来到这里。

党建引领闯新路

从地理上看,东上乡位置较偏,属于井冈山的“大西北”,面积大,森林覆盖率高,乡镇干部日常工作任务相对较重。

乡域面积广,那就打破村庄界限共谋发展;森林覆盖率高,那就集中优势土地和山场资源,规模化发展优质项目。东上乡以党建引领,打造以瑶前村为中心,辐射周围7个村的“四核莲心”党建联合体,促进各村土地、人力等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抱团发展。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敢闯新路,才有可能把工作做好,促进经济发展,让群众满意。”东上乡党委书记崔凯说。

走进瑶前村,让人眼前一亮:道路宽广平整,路灯错落有致,村民文化广场功能齐全,篮球场、群众大舞台、儿童乐园等设施一应俱全。

江西铜业集团有限公司驻东上乡瑶前村第一书记谢建辉,指着远处的白莲和油茶种植基地介绍,“四核莲心”党建联合体把各村闲置的土地、鱼塘和村庄周边的边角料土地统筹起来,自主发展特色农业。目前,瑶前村400亩立体种养基地、东上村300亩油茶养鹅基地、席塘村100亩水产养殖基地、桥头村300亩白莲基地、浆山村400亩脐橙基地等已全部建成,“四核莲心”党建联合体的产业发展已初步形成规模。

改变,群众说好才是真的好。瑶前村村民谢秋文说:“党建联合体根据白莲、脐橙、油茶等用工时间差异,来调配各村劳动力,做一天工拿一天收入。”这种分配方式合理避开农忙时间,保障各个产业基地有工可用,带动联合体内300余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来到位于东上村的爱心公寓,一幢幢新居整齐排列,宽敞整洁的道路贯通小区,屋后是一排排鸡舍、一块块菜地和立体种养基地。“田园生活、社区享受”,在这里成真。这里是井冈山市规模最大的易地帮扶搬迁集中安置点,占地面积10亩,共有移民搬迁户43户162人,其中脱贫户36户121人。

爱心公寓的居民来自6个行政村,管理难度比较大。爱心公寓成立了党支部,并在党支部的领导下,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和志愿者服务队,建立了爱心公寓小区的长效管护机制。“我家楼层高水压小,向业委会反映后,很快相关部门就过来加了增压泵,把问题解决了。”68岁的居民叶从友说。

 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

初秋时节,记者来到神山村,溪水穿村而过,凉风习习,体感舒适,吸引众多外地游客来这里打卡。

“进来喝杯茶。”站在村口,远远就能听到村民彭德良在招呼游客。跨进挂着“井冈红”牌匾的农家小店,接过茶水,抿上几口,听彭德良绘声绘色地介绍井冈山茶的故事和制作工艺,临走前再买上几包本地茶作为伴手礼。

在神山村,几乎家家户户种茶、黄桃。黄桃干、黄桃罐头、黄桃果汁等特色产品摆上当地商店的橱窗,销往全国各地。“黄桃带动全村村民致富。”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介绍,全村共有460亩黄桃园和200亩茶园,通过入股合作社的方式,实现了户户有股份,人人可务工,日子越过越甜。

近年来,神山村不少村民端起“生态碗”,吃上“旅游饭”。赖市香是村里较早一批试水的村民,她经营的“锦福农家”民宿,共两层8个房间。“今年暑假,从南昌来的一家人住了整整两个月,特别喜欢这里的安静和舒适,跟我说回去后都不习惯了。”赖市香一边说,一边展示手机里的聊天信息。

如今,神山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种植等产业,村民收入显著增加。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是2015年的近11倍。

井冈山市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全域旅游,重点打造了29个“红色名村”和13条红色精品线路,持续引导群众融入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带动全市四分之一的人口就业。重点打造毛竹、果业种植加工等产业,建起了电商直播间,推动“井冈好物”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联农带农富民产业综合产值超10亿元。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记者沿山路而下,火炬造型的“星火相传”主题雕塑,在夜色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夺目。穿越时空,井冈山精神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