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是个好地方|万载开口傩

傩祭——傩舞(闭口傩、开口傩)——傩戏的发展过程。因而,傩的主题演变轨迹,向驱鬼——娱神——娱人发展。

在万载民间,关于傩的传说共有五种,其中有傩舞来由。传说宋朝皇帝为验证张天师法术,将24名鼓乐手隐藏宫廷内奏乐,却对张天师说是闹鬼,命其作法驱鬼。张天师遵旨念咒作法,随即24名鼓乐手人头落地。后来,这些冤鬼大闹皇宫。皇上无奈,封其为傩神,赐其永享香火供奉。受封后,24名鼓乐手飞离宫廷,身落湖南头落江西,故江西供奉的傩神只有头脸,因此万载傩舞又称“二十四戏”。

据清道光版《万载县志》载:万载有傩约在元末明初,距今已600多年。明洪武元年(1368),距县城5公里的马步耕畲布便建有傩神庙,并进“案”立神。

“执戈扬盾家家除瘟逐疫,逆暑避寒处处降祥赐福。”这副明朝崇祯年间万载举人丁可敏为潭埠池溪沙桥傩庙题写的对联,书写出了人们驱鬼逐疫、祈求太平的愿望,表露出人们驱凶纳吉和向往平安和谐生活的心理。

万载傩舞分开口傩与闭口傩两种流派。双桥、潭埠、黄茅、岭东、高城等地是“闭口傩”,保存有17个节目,其中,除《先锋》为文傩外,其余都是武傩。(“文傩”是指舞蹈形态委婉,飘逸洒脱,动作幅度圆屈、柔和;“武傩”是指舞蹈形态粗犷豪放,动作幅度夸张,棱角分明。)马步耕畲布和白良范塘两处是“开口傩”。开口傩由傩舞演变而来,有简单的故事情节,角色分生、旦、净、丑,动作古朴粗犷,特色十分鲜明。“开口傩”几乎每角必唱,且唱、念、做、打齐全。“闭口傩”是在四大天将的簇拥下手舞足蹈,没有唱、念。开口傩与闭口傩虽然表演风格各有不同,但供奉的主帅均为“敕封欧阳金甲大将军”。

万载傩舞有面具24具,又俗称“二十四戏”。这24具中除小鬼外,都是欧阳金甲大将军麾下的兵将。面具均是用樟木雕刻而成,角色分别髹上红、绿、黑、白等色,有的帖上金箔,除大菩萨外,其余面具为人脸大小,其造型各异,或威武雄壮,或温文儒雅,或凶蛮毕现,或滑稽可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万载傩舞表演时,基本动作比较古拙、简单,但却有严格的规律和独特的风格。跳傩者身穿戏服,手持道具,动作遵循“方、圆、扁、仄”的原则。这些独特的表演技巧,逐步形成了万载傩舞悠闲、庄重、轻盈、洒脱、有力的风格特点。

万载傩祭,民间俗称“跳魈”“搬案”。 当地人说“魈”是一条腿的山精,跳的含义是“扫”。 从阴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到次年二月十六日,顺序举行开傩、出傩、接傩班、跳魈(跳傩)、扫房、封案(归傩)。

万载傩舞使用道具较少,主要是钺斧、云帚、如意棍、三角令旗等项。跳傩时以打击乐伴奏。乐器为两面直径2尺(66.6厘米)左右的大腰锣和一面堂鼓,大腰锣声响低沉,尾音深长,敲出节奏富有特色,风格原始古朴。在《团将》时增用唢呐,烘托高潮气氛。

明清时期,万载便跳魈之风盛行,鼎盛时期曾建有众多傩庙,现存最早的潭埠镇沙江桥傩庙,即始建于明代初年。除此之外,万载当地还有数十支傩队活跃在乡间、邻县,为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传承立下了汗马功劳。

万载各支傩队于正月出傩,收傩时间不一。1950年以前每年正月初六至十五,傩队还轮流到株潭镇万寿宫戏台上表演,为一年一度的跳傩赛会。1950年以后万载傩舞停止公开活动,面具服装遭毁或秘密藏匿。1981年省、县文化工作者到马步、株潭、潭埠、仙源等公社调查民间舞蹈以后,万载傩舞开始恢复。进入21世纪,万载民间存在傩队7支。潭埠镇有沙江桥傩舞队、茵果傩舞队;株潭镇有桐树江傩舞队、石塘傩舞队、车陂头傩舞队、岭布前傩舞队;黄茅镇有马鞍岭傩舞队。

由于万载傩舞在流传中呈现自己的特色,在江西傩舞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986年江西省文化厅录像队来万载对傩舞进行录像保存。1990年万载傩舞的27幅照片,由省摄影家协会汇入“风光风情纪实摄影作品”前往美国纽约、洛杉矶展览。

万载傩舞是与傩神、傩神庙相伴而生。万载所祀的傩神,名为杨吴将军欧阳晃,又称欧阳金甲大将军,是一位武将,群众习惯称其大菩萨、案神。神象是头戴盔冠,罩以大红披,威武雄壮,具有大将军气概,非鬼魔之态。据有关专家考查,杨吴将军欧阳晃是唐末五代人,后在蜀皇帝王衍宫内任宣徽使(宫廷中任要职,管理武将的官)。后唐魏王李继岌伐蜀时,欧阳晃等被齐王宗弼所杀。欧阳晃死于公元925年,推算他生时是杨行密吴国时代人物,那时欧阳晃在杨吴的职务不详,但是一位武将,故有杨吴将军之称。

从明朝至1949年,万载先后建有傩神庙(俗称案神庙)14座。20世纪40年代尚有傩庙10座,分别位于马步耕畲布,白良范塘,潭埠沙江桥、茵果,黄茅马鞍岭、下罗,株潭上街、桐树江,岭东廖家岭,县署旁万寿宫内等。1950年以后,各处傩庙改作它用或任其毁塌。经过30多年,从80年代中期以后经过修复或重建,万载恢复沙江桥、茵果、马鞍岭、桐树江、岭布前、石塘、车陂头、田心8座傩庙。

自1991年以来,万载县组织调研队到全县17个乡镇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和挖掘整理,制定出《继承和发展万载傩舞实施方案》,先后在县城举办多次大型傩舞演出活动,其中2004年元宵节的调演,有5支民间傩舞队和文化馆傩舞队参加,引来众多新闻媒体前来观摩报道,万载傩乡的美名从此传扬开来。目前,万载县已培养出多名年轻的新艺人,这一“活化石”又在万载县各乡镇重现生机,涌现出了黄茅马鞍岭、株潭同胜、潭埠池溪等7支傩队。

1992年《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西卷》专题收录《万载傩舞》。1992年至2005年间,日本学者、东京大学教授田仲一成、神奈川大学副教授广田律子等先后5次来万载考察傩舞和傩事,并把对万载傩舞的考察与研究,写进他们的著作中,促进了世界对万载傩舞的了解。2005年6月12日至16日,在“中国江西国际傩文化艺术周”上,万载傩舞获得“民间艺术表演优秀表演奖”“江西傩文化展金奖”和“中外傩艺术展演银奖”。2007年11月和2008年元月,万载傩舞先后到张家港、福州、山东等地参加对外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引起专家学者的浓厚兴趣。

“开口傩”,顾名思义,是表演者开口发声,有唱词有道白,是向傩戏过渡的环节与产物。万载“开口傩”有《开山》《比刀》《关王下书》《关鲍大战》《小鬼戏判官》《土地》《团将》等7个节目。

自二十世纪初开始,万载开口傩逐渐向“傩戏”发展,作为跳傩的民俗形式逐渐消失。傩戏始于傩舞,在明初就已形成,它是人们向傩神祈求国泰民安、人寿年丰的一种祈祷方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娱乐方向演变,增加了娱乐的成分,内容也大为丰富,出现了表现劳动生活和民间传说故事情节较强的节目,从而逐步发展成戏曲形式,称为“傩戏”。

傩戏表演者全戴面具,着戏服,持角色所需道具,武将居多,唯一的旦角鲍三娘亦以武旦身份出现。演出一般在白天,无需舞台,草坪、禾场晒垫一铺,即能表演。

万载傩舞,经历风风雨雨的滋润,在民间的土壤之上,落籽生根,吸饱阳光。遥望它那最初的风骚,仿佛看见那古朴的脸上漾起乡村的喜怒哀乐,用唱、念、做、打,一步一腔地讲述历史故事,一挥一舞演绎民间智慧。

评论一下
评论 0人参与,0条评论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
最热评论
最新评论
已有0人参与,点击查看更多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