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9年9月出生
老友都称我是“解放牌”
见证了我们家两代人的创业历程
近日,在大余县解放路355号小琴茶叶店,75岁的董世琦与茶友们谈起他与解放路共成长的故事,眼中炯炯有光。
董世琦自小便跟随父辈来到大余,后与同是西华山钨矿员工的刘小琴结婚成家。1980年,沐浴改革开放的东风,他辞职在大余县城解放桥头摆摊,修起了钟表。两年后,妻子也跟着“下海”,在丈夫的钟表修理摊旁,拉着大板车卖茶叶,“夫妻摊”一摆就是十多年。
夫妻俩起初卖的都是散茶,用毛边纸包裹,最好的茶叶五六元一公斤,经常一单生意只赚几角钱,赚几分钱的也有过。因为待客诚信、服务周到,光顾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说要买“小琴茶叶”。有了口碑,董世琦夫妇便决定做好和叫响“小琴茶叶”品牌。
随着时代发展,“老三样”不再时兴,钟表修理生意在这座小城一度冷清,董世琦便及时转向,与妻子一起专心经营茶叶。
1994年,当地政府推进城镇建设,新建农贸市场,鼓励流动摊主进市场经营,董世琦一家顺势结束了摆摊生活,转为稳定的门店经营。
“那时解放路两边全是骑楼,两层的土木房子,我们一家四口,租住在只有20来平方米的二楼几间房子,楼面是木板的,走在上面‘咯吱咯吱’作响。”刘小琴回忆道,依托党的好政策,经过艰苦创业,家里的日子越过越红火,1989年便有了自己的新房子。后来,又在解放路上购置了店铺,不断扩大茶叶经营。
“大余的和平解放,得益于我们党的统战工作。”下班过来喝茶的大余县史志研究室主任李先昊,得知记者正在这里采访解放路上的变迁,拉开了话匣子。“由于当时游击区的扩大,又争取到了国民党军政人员的起义,在南下解放大军到来之前,大余就全境解放了。”李先昊说,大余解放是在1949年8月16日,当年人民解放军进城的这条路,于1950年3月被命名为解放路。1966年,原商品总汇到农机公司这段最早的解放路,加上靠临鳌门一段,接上解放桥南端,统称为解放路。现在的解放路共长720米,宽12米,都是沥青路面,成了县城主干道。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党和政府更加重视推进非公经济高质量发展,加上市县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让我们进一步感受到温暖、坚定了信心。”董秀娟一边优雅地展示着茶艺,一边向记者介绍她近年来的创新创业历程:经营规模扩大后,不再满足于只卖茶叶的她,先后成立生态茶园公司和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延伸产业链。她在大余丫山开发了50亩精品茶园,提升源头品质;在茶园旁开办起加工厂,研制新品种。她还利用废旧民房改建民宿,推进茶旅融合;为社区居民开展茶艺公益培训,在中小学延时课上传授茶文化……“小琴茶叶”升级为“小琴茶业”,如今已然形成包含种植、加工、销售、茶艺展示、茶旅融合、茶文化传播等在内的全产业链条。
今年,看着蜜雪冰城、茶百道等品牌茶饮公司已在县城各街开设门店,并广受年轻人喜爱,董秀娟又着手调整布局,在持续做优现有茶产业的基础上,谋划进军健康茶饮领域。
“产业发展、生活富裕,是时代进步带来的红利,更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呵护支持。”基于这样的认识,兴业有成的董秀娟,秉持传递幸福、回报社会的信念,热心致力社会公益事业,倾情参与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到目前,董秀娟的茶艺公益课已培训学员5000余人次,公司连续5年参加“万企兴万村”捐赠,她个人也常以捐资助学、奉献爱心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的董秀娟,当选为大余县新联会会长,并连续两届被推选为县政协委员。
走出小琴茶叶店,已是华灯初上。这条两旁商铺林立的解放路上,小广场、停车场、生态公园错落分布,三五成群的行人,言笑晏晏,时而进店选购中意商品,时而沿街感受南国风情,浓郁的幸福气息扑面而来。
行至牡丹苑广场,记者看到一位耄耋老翁正扯开嗓子纵情高歌:“历经坎坷路,笑迎春风暖,双脚踏上幸福的路,越走路越宽,哎,越走路越宽……”歌声雄浑嘹亮,回荡在解放路上,吸引了一众行人驻足凝望。
请输入验证码